2014年9月,以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為標志,我國開啟了自1977年恢復統一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的一輪高考改革。新高考給廣大考生和家長帶來哪些影響和新變化?中學和高校又面臨哪些挑戰(zhàn)和機遇?跟小編一起來看《中國教育報》的報道——新高考帶來哪些新變化——高考綜合改革七周年回眸
高考改革,關系著萬千學子的前途命運,承載著整個社會的殷切期望。
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試點行列;2018年,第三批新增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8個省市。
7年來,高考綜合改革在“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科學選拔人才”的期許中,由東部向中西部穩(wěn)妥推進。到今年9月,新高考方案在14個省市均已平穩(wěn)落地,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帶動了一系列教育變革。
新高考給廣大考生和家長帶來哪些影響和新變化?中學和高校又面臨哪些挑戰(zhàn)和機遇?
學生新變化:追求全面多元個性化發(fā)展
根據各省份實施方案,前兩批試點省份是“3+3”模式,而第三批采取的是“3+1+2”模式。其中“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1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中選擇2科;統考科目和首考科目計原始成績,選考科目則按等級賦分后計入總成績。
“這是充分考慮各省份原有高考模式、基礎教育發(fā)展水平以及改革階段特征的結果。”福建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3+1+2”方案有12種組合,大幅降低了新高考對高中師資、教室等軟硬件資源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中西部地區(qū)和考生大省推進改革的難度。
教育部考試中心常務副書記于涵表示,“3+1+2”方案與此前“3+3”方案在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時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類人才培養(yǎng)中的基礎作用。在選擇的維度上,既要保證個體選擇的自主空間,又要顧及高校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局部上的剛性限制,更要體現國家整體需求和長遠利益。
“盡管人文社科類人才也很重要,但從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來看,高等教育首先應培養(yǎng)更多的理工類人才。而物理在自然科學中的基礎性,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眹医逃荚囍笇瘑T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切忌為了分數最大化而功利性選科,故意避開難度較大的科目。許多頂尖高校的理工科專業(yè),如果不選物理和化學甚至沒有報考的機會。金融工程、教育技術學等社會科學類專業(yè),同樣需要較強的數理基礎。新高考分數的價值高低,更多取決于選科結構,應該先確定方向,在此基礎上提升成績才是正解。
高中新要求: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生涯教育
上海浦東中學校長倪瑞明回憶說,當初看到新高考改革方案時,不由得心頭一緊:“不改不行了!”
“7選3”有35種組合,“6選3”有20種組合,最少的“3+1+2”方案也有12種組合,學生怎樣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套餐”?學校又該如何配置師資和教室?這對高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很高要求。
一方面,為適應新的科目組合,高中階段選課走班、分層教學等新常態(tài)應運而生,改變了原來行政班“齊步走”的教學模式。
上海各區(qū)各校根據實際情況,摸索出了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3種不同的編班模式。海南依托信息化平臺建設,輔助學校預估資源需求,實現選科組合開放,幫助學校解決在走班教學過程中分班排課與教學管理的難題。多個省份還通過返聘優(yōu)秀退休教師、探索“縣管校聘”、對富余學科教師轉崗培訓等措施,緩解部分學科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同時新改擴建部分高中,著力改善辦學條件。
另一方面,中學階段的學業(yè)與進入高校選擇的專業(yè),甚至日后安身立命的職業(yè)緊密結合,在高中開展職業(yè)生涯教育和學科專業(yè)認知的重要性凸顯。
除了選科選考,受訪考生和家長還特別關心“兩依據一參考”中的“參考”,即綜合素質評價。據了解,14個改革省份均開發(fā)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作為畢業(yè)和升學的重要參考,這將逐步改變簡單以高考成績評價學生的方式和導向。
把綜合素質測評檔案用好,首先要“可信”,不能有水分,更不能弄虛作假;其次要“可比”,要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反映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的發(fā)展狀況,不能千篇一律、套話空話;三是要“使用”,高校要探索合理使用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場景和方法,如一些高校在“強基計劃”招生中就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重要參考。
大學新挑戰(zhàn):注重專業(yè)特色與內涵建設
這一輪高考改革之所以稱為綜合改革,是因為這不僅是一場針對考試方式和考試內容的改革,更是通過教學—考試—招生鏈條的整體設計,倒逼學生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既牽動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也影響高校招生錄取環(huán)節(jié)甚至是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
過去按學校填報志愿,高水平大學的最低分數線往往可控,多數本科院校也不愁生源。在高校擴招背景下,許多高校“攤大餅”式布局學科,專業(yè)設置越來越雷同,甚至出現“千校一面”的困境。而新高考招生錄取實行“院校專業(yè)組”或“院校+專業(yè)”的模式,理論上一個專業(yè)一個分數線,這給具有較強學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了趕超機會,也為高水平大學的薄弱學科敲響了警鐘。新高考改革與“雙一流”建設形成合圍,引導高校在學科布局上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內涵建設,有所為有所不為。
“專業(yè)導向的志愿填報方式下,高校各專業(yè)的建設水平和選才要求都將在招生中予以體現。高校若要保持競爭力,必須優(yōu)化學科專業(yè)布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選拔方式和培養(yǎng)方案?!敝熳粝霃娬{,高校要樹立全面招生質量觀,著眼“招生—培養(yǎng)—就業(yè)”一體化,在招生設計上,將對學生選科要求相同的專業(yè)納入同一招生類別。要強化專業(yè)內涵建設,優(yōu)化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積極謀劃布局戰(zhàn)略新興專業(yè)、交叉復合專業(yè)以及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前瞻專業(yè),并將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作為招生專業(yè)動態(tài)優(yōu)化調整的重要因素。
之前曾經出現“物理遇冷”“棄考化學”等聲音,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長在面臨選科時有所猶豫。
新高考一端是中學,一端是高校,中學應積極開展生涯教育,引導考生和家長理性選科;更重要的是高校要負起責任,對本科招生專業(yè)對應的選科科目進行規(guī)范要求,決不能為了保分數線而不顧相關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類人才培養(yǎng)中的基礎作用,對選考科目不作任何限制。
物理非常強調體系性,也是邏輯思維訓練的重要載體,在普通高校本科的92個專業(yè)大類中,有七成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物理基礎,另有六成涉及化學。從人才培養(yǎng)角度看,建立強有力的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要求勢在必行。我們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也要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實際需求,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注:本文內容來源《中國教育報》,由江蘇招生考試網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