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區(qū)No.1審題——看似正確卻左右搖擺
審題立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行文的根基和前提,是作文打分的第一次區(qū)分,可謂關(guān)鍵中的關(guān)鍵。雖然近年來高考作文審題難度一再降低,但還是存在大量偏題跑題的文章,這一點閱卷老師深有感受。
強調(diào)規(guī)范審題立意的方法十分必要。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抓準材料關(guān)鍵詞,并緊緊圍繞關(guān)鍵詞來行文。以較為典型的2021年浙江卷作文為例:“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要求考生談自己的體驗和思考。
此材料有兩個關(guān)鍵詞:得與失、過程(終點、起點)。“得與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種恒在的生命狀態(tài),無論考生認為是終點、起點,還是過程,都不可以將“得與失”割裂開來去談“得”怎么樣、“失”怎么樣。從行文中是否抓準了關(guān)鍵詞的角度來比較三份樣卷:
【樣卷1】第1段:不同的得與失的歷程塑造出不同的生命軌跡。
第2段:得與失,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擁有和失去,更是精神上的滿足和失落。得失的過程,讓生命有了豐富的色彩。
第3段:得失的過程是塑造人格的過程?!暗谩弊屛覀兏惺芟矏?,“失”使我們體會悲傷;“得”教會我們使自身優(yōu)秀,而“失”也讓我們懂得了珍惜。個人世界觀的形成依賴于得失的生命體驗。
第4段:得失也是成長的過程,我們的心智也因得失而日漸成熟。成長是習慣了得失的存在。
第5段:得與失永遠是進行時,它既非開端更非結(jié)局。蕾秋·喬伊斯在《一個人的朝圣》中說道:“天空和太陽一直都在,只有云來了又去?!鄙凶兓闹皇蔷唧w的物質(zhì)與情感,不變的則是得失的過程。
第6段: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得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不因得失而大喜大悲。
第7段:得與失時刻在描繪著我們的生命軌跡?!坝肋h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在路上?!?/p>
點評
此文緊緊圍繞“得與失”和“過程”兩個關(guān)鍵詞行文,從得失的過程讓生命更有色彩、能塑造人格、是成長的體現(xiàn)、永遠是進行時這四個角度闡述看法,進而指出我們對待得失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每個段落都明確落實了兩個關(guān)鍵詞,立意非常精準。
【樣卷2】第1段:物質(zhì)終將隨時間消逝,唯有在得失中的體驗與回憶,才是真正的璞玉渾金。不計得失,注重體驗。
第2段:不計得失,是不為物役,不過分糾結(jié)成敗。五柳先生……梭羅……壁畫醫(yī)生李云鶴……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卻有著同樣的不計得失。
第3段:注重過程,是淡化結(jié)果,體會前進之中的美好。正如周國平所言:“尋求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于尋求?!?/p>
第4段:個人層面,拋棄了物欲,看淡了成敗,看似“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是精神層面的升華。家國層面,因為許許多多平凡普通人的不計得失而更加強盛。
第5段:愿你我都能在個人得失的體驗中有所收獲、成長。
點評
此文第2段似乎在論“得與失”是過程,但“過程”這一關(guān)鍵詞被隱藏了;第3段在論注重過程不要計得失,但“得與失”被隱藏了;第4段從個人和家國兩個層面談得失是過程,但“過程”又被隱藏了。整體來看,立意正確,但行文有隔膜之感。
【樣卷3】第1段:得與失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得能轉(zhuǎn)化成失,失中亦能有得。我們要在得與失中找到平衡點。
第2段: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地得到或完全地失去,得與失是一個過程。在人生中,得失相繼,互存同生。
第3段:人生之中,不可只重得而輕失。在沙漠中的蘇格拉底只用一次彎腰的失換到了直立前行的得,但他的學生因一次懶得彎腰,換來數(shù)次彎腰。
第4段:人生在世,不可患得患失!列夫·托爾斯泰說:“我快樂不是因為我擁有我要的一切,而是因為我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喜歡的?!?/p>
第5段:每一次的得與失都是一次靈魂的鑄造。海明威在《永別了武器》中寫道:“我們那些受傷的部位,到最后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p>
第6段:得失相繼,互存同生,有舍才有得。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失,一切都是相對的。
點評
此文第1段跑題,將“得”與“失”割裂開來去談它們的辯證關(guān)系。第2段和第5段合題,將“得與失”看成一個整體,談人生體會。第3段和第4段又將“得”與“失”割裂開來?!斑^程”這一關(guān)鍵詞只在第2段出現(xiàn)過。整體來看,立意不夠準確,左右搖擺、飄忽不定,大部分段落跑題,勉強及格。
劃重點:通過三個樣卷的比較可以明顯地感知,看似簡單明確的關(guān)鍵詞在行文中卻很容易丟失,規(guī)避審題“雷區(qū)”的重要方法就是圈畫出關(guān)鍵詞并用以貫穿全文。這一點不難理解。
但筆者要強調(diào)的是,更有效的方法是寫出核心問題句,核心問題指需要考生用全文去論述回答的問題。例如,“得與失”和“過程”是關(guān)鍵詞,但一段聚焦于“得與失”,另一段聚焦于“過程”,不去建立它們的關(guān)系,也屬于偏題,即關(guān)鍵詞沒有被丟失,并似乎貫穿了,但依然偏題??忌鷮懗龊诵膯栴}句,用文章去回答核心問題才能真正做到立意精準。比如此題的核心問題是“我為什么覺得得與失是過程”“怎樣理解得與失是過程這件事”等,各段要從不同層面去回答這一核心問題,樣卷1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這一點在應(yīng)考中至關(guān)重要,所以不妨再舉一例:
【作文材料】
1970年,耶魯大學校長金曼·布魯斯特針對當時整個社會新舊更迭、政局不明的狀況,在開學典禮上向?qū)W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世界身處一片火海,你們讀書求學的意義何在?”
2021年,校長彼得·沙洛維在耶魯大學新生入學典禮上再次追問學生這個問題:“今天,我同樣想把這個問題拋給你們。無論是從字面上還是從隱喻上來看,今天我們所處的世界再次深陷一片火海,年輕人讀書的意義何在?”
對這個問題,身為中國學子的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點評
從關(guān)鍵詞層面來看,這則材料要抓住“火海時代”和“讀書意義”;從核心問題層面來看,是需要考生用文章來回答“火海時代中讀書的意義何在?”;從行文層面來看,不能先談“讀書意義有哪些”,再在某個段落講我們的時代也是“火海時代”,即不能將兩個關(guān)鍵詞割裂開來散入文章,而應(yīng)該用全文來回答“火海時代中讀書意義何在?”這一核心問題,要直面火海時代中讀書意義不同于和平時代的特殊性,而非在普遍意義上談讀書的重要性。例如可以這樣行文:
第1段:春秋亂世、抗日戰(zhàn)爭……在任何火海時代,青年讀書意義的明了都尤為重要。
第2段:讀書不為救火乃“犬儒主義”,而讀書只為救火則實見其器小、其志短,其所思偏狹浮皮爾。前者缺乏社會責任感,或許會演化為“偽出世”“假清高”;后者則囿于功利主義的價值判斷,忽視了讀書本身的“超越性”的文明意義。
第3段:紓一時之難、解當務(wù)之急是火海時代讀書的基礎(chǔ)意義。聞一多先生……讀書不是縮進純學術(shù)的象牙塔中回避苦難的一條退路,而是縱身跳入火海的寬原厚重的濟世情懷。
第4段:讀書的意義不止于此。梁實秋更加“和風細雨的抵抗”……我們在讀書中應(yīng)該涵養(yǎng)的不僅是魯迅、瞿秋白等與“黑暗”搏斗、直撲時代大火的勇毅,還有梁實秋的雅趣、周作人的苦茗中的冷靜深沉。人人護得住內(nèi)心的靜穆、獨立,激進主義的焚風也將無力煽動社會的分裂。讀書因此成為個體精神的自救,而唯有我中國青年人人自救,我中華民族方能真正得救。
第5段:當今的火海包藏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我輩中國青年既要有縱身跳入時代火海的勇氣,亦應(yīng)有不為火勢裹挾的定力。
第6段:于火海中讀書,人心不亂,社會不潰,而文明終會一次又一次浴火而生——過去如此,未來亦會這般。
總結(jié):審題不準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抓不住關(guān)鍵詞,或?qū)﹃P(guān)鍵詞理解有誤,如誤以為“火?!边€包括“世俗觀念”,放入材料會發(fā)現(xiàn)不合語境;二是理解了關(guān)鍵詞但以詞帶句,逐步跑題,如先論時代是火海時代,后論讀書的普遍意義,即兩個關(guān)鍵詞都有,但忽視了其制約關(guān)系。這是廣大考生要特別注意避免的“雷區(qū)”。
雷區(qū)No.2語言——看似華美卻空洞無物
過了“審題關(guān)”,便來到了“語言關(guān)”。文章水平如何很大程度指的是語言表達水平,語言是口有余韻還是味同嚼蠟,是一語中的還是不知所云,這可以說是作文評分的最常見區(qū)分。語言上平白如水卻又余韻悠長是高修養(yǎng),豈能人人習得?所以“華美”就成了考生的普遍追求。
真正的“華美”作為一種行為風格當然要大力鼓勵,但“華而不實”“華而不美”是文章又一常見的“雷區(qū)”,須著力避免。請看從考場文中摘出的兩個文段:
【樣卷】
草藥可以救人于水火,也能殺人于無形;武器可以保家衛(wèi)國,也能將其他國土夷為平地。許多事物的存在本無好壞之分,而在于我們?nèi)绾稳フJ識它,如何去對待它,如何去選擇它。網(wǎng)絡(luò)便是如此。它的通行證如此易得,卻也是一張通往不同方向的車票,有人駛向康莊大道,一路前行;有人走入歧途,難以回頭。
訪問經(jīng)典,用心創(chuàng)作。網(wǎng)絡(luò)文藝中也有傳播梨園星火的大家王珮瑜,地道唱腔令人如癡如醉,在直播中感受中國傳承的聲音。這些皆是網(wǎng)絡(luò)文藝中的精華,是初春細密的潤如油的小雨,是黎明灰暗的天幕上第一縷東邊的曙光,是疾風暴雨時遮蔽行人的一方屋檐,我們應(yīng)在這些瑰寶中開眼看世界,了解自己的不足,探問生命的本質(zhì),以此決定前行的方向。
點評
第一段文從字順,句子整練,類比、比喻等修辭的使用也頗有味道,但只能從“網(wǎng)絡(luò)便是如此”這一句猜到寫作主題與“網(wǎng)絡(luò)”有關(guān),其余的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無獨有偶,第二段前幾句在談網(wǎng)絡(luò)文藝問題,但從排比句開始便大段套作,這樣的文段顯然無效,真是“華而不實”。此文得分38分。
更普遍的語言“雷區(qū)”是用字生僻、措辭僵硬、組句不通、“華而不美”、不說“人話”?!叭嗽挕敝傅氖恰叭四苈牰脑挕?,不說“人話”不是指責考生,而是強調(diào)別說讓人很難聽懂的話。要知道,考場文首先是文章,文章才是它的第一屬性,是文章就要說“人話”??紙鑫闹械摹叭嗽挕敝副磉_通暢的話,能起到語言溝通交流作用的話,如果能有韻味,那就是“好話”。
例如,有則材料大意是登山時有人主張一定要登頂,有人止步于山腰著名景點,有人主張隨性而行,登山如此,人生亦然,讓學生談思考感悟。有學生寫“有人多止步于山腰的著名景點,沿著最多人游歷的路,步別人人生的后塵。甘于平凡而墮于平凡,則山峰奇絕不可見,多是看茫茫人海了。前人開辟的道路,固然好走,卻少有山巒起伏之澎湃,危壁陡巖之驚險,鳥獸蟲魚之野趣”,文從字順、語言華美,事物與象征融為一體,饒有韻味,在考場文中,不但是“人話”,而且是“好話”。
另一篇《心舉爝火,步凌絕頂》(標題不通)的文章寫“怎能踏上千級登階”“人生行短”之類的句子。為何“登階”這個動賓結(jié)構(gòu)可以作動詞“踏”的賓語,就像標題中的“絕頂”,又“步”又“凌”一樣,令人費解。似乎講“臺階”就太庸俗,講“登階”就很華美。也不明白什么叫“行短”,是要表達“苦短”的意思嗎?讀“xíng”還是“háng”,或者“héng”?又如考場文中大量充斥著“揆諸現(xiàn)實”“吾儕”“不寧唯是”之類的詞句,這并不比“聯(lián)系現(xiàn)實”“我輩青年”“不僅如此”華美很多,倒恰恰見出舞文弄墨、捉襟見肘的窘迫,或者用唬人的語言去掩蓋思想平庸的無奈。
要強調(diào)的是,是否屬于“好話”與語言風格、慣用句式等無關(guān),那是考生的自由和個性。寫“千級登階”的那篇文章中,就有“青鸞擊于長空,寄其凌峰之志,蝴蝶束于厚繭,待其薄發(fā)之日”的句子,不但通暢,還略有些意境在其中,這就是真正華美的“好話”了。
有不少考生被語言非要追求華美的僵化思想禁錮,所以在閱讀文章時過分著眼于個別詞句的摘取,在作文訓練中又致力于華麗辭藻的堆砌,覺得措辭華麗就語言突出,從而錯失了發(fā)展思維和錘煉表達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本可以寫出不華美但屬“好話”卻誤入歧途的同學,實在可惜!其實,語言清晰、準確才是關(guān)鍵,例如“登山”這則材料,筆者如此論述:
【作文升格】
我們絲毫不可否定“凌絕頂”者領(lǐng)略到的別樣風光與卓絕精神,正如我們不能否定各個領(lǐng)域開拓者、集大成者對領(lǐng)域甚至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但有兩點事實不容忽視:一是金字塔尖的追求不應(yīng)成為金字塔身的追求,不可以將少數(shù)精英的價值觀捆綁大多數(shù)平凡人的價值觀;二是這種捆綁正在各種雞湯文、成功學中以“精英至上”和“人無差異”的論調(diào)持續(xù)發(fā)聲。即我并不反對“凌絕頂”,但堅決反對要求所有人都要“凌絕頂”,那導向于對個性的抹殺和對生命生態(tài)的迫害。
因此,在停于著名景點處的“躺平”和只有凌絕頂式的“內(nèi)卷”已成為高頻詞匯的今天,我們似乎更應(yīng)追隨薩特“順從自己”之言,著力于“我熱愛怎樣”而非“我應(yīng)該怎樣”,不為世俗高標束縛,不受凌頂爭先禁錮,隨興徐行,熱愛美景本身,熱愛生活本身。此山可直奔著名景點,彼山可登頂覽勝,抑或佇立山腳傾聽大山巍峨地講述,皆無不可。即關(guān)鍵的并非是登到山的哪里,而是我為何要登,以何種心境、何種姿態(tài)來登,正如尼采所言:“我們熱愛生活,不是因為我們習慣于生活,而是因為我們習慣于愛?!笔乐勒邿o數(shù),有愛者方得窺見一斑。
點評
如果這兩段還算可讀的話,主要源于思維的清晰和語言的準確,而非辭藻的華美,實際上恰恰是不追求華美讓這兩段表達更清晰。
陳望道先生談過行文要避開“不純粹的詞”和“不精確的詞”,其中“不純粹的詞”包括以前活而現(xiàn)在死的“死語”、大可不必的“濫造語”等。上文所談的“不寧唯是”就是在《左傳》時代“活”而現(xiàn)在“死”的詞語,“行路”就是濫造的語言?,F(xiàn)在有人專門挑這些“死語”來裝點門面,專門造些詞語來顯示博學,這一點,有志于寫出好文章的考生應(yīng)當著力避免。
雷區(qū)No.3論據(jù)——看似豐富卻隔膜游離
文章并不一定要寫論據(jù),但對于思維深度不夠、思考角度不多、內(nèi)容易于空洞,甚至湊足字數(shù)堪憂的考生來說,使用論據(jù)就顯得很必要且緊迫了。
使用論據(jù)的“雷區(qū)”主要是不恰當?shù)膯栴}。常見的不恰當包括論據(jù)都是陳詞濫調(diào)的“不新鮮”問題,還有論據(jù)闡述與文章論點的“不貼切”問題。
注:本文內(nèi)容來源網(wǎng)絡(luò),由江蘇招生考試網(wǎng)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整理,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