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女兒的學習經(jīng)歷:孩子當年高考成績不是很理想,上了一所“雙非”本科院校,不過孩子非常勤奮,考研考上了211大學碩士,然后又考上了北大醫(yī)學部博士。
談到怎么才能把女兒培養(yǎng)得這么優(yōu)秀,她說了3點成功經(jīng)驗,值得借鑒。
第一,讓孩子相信自己“與眾不同”
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關鍵看他(她)的主觀能動性有多強。主觀能動性強的孩子,一般都會對學習抱有較大的熱情,他們不懼困難,不怕問題,會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盡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搞好。這些孩子非常自信,相信自己與眾不同。
不過,作為家長,該如何讓孩子相信自己“與眾不同”呢?
首先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比如孩子考試考了一個比較好的成績,就說,我就覺得你挺聰明的,跟別人不一樣;孩子行為習慣上有好的表現(xiàn),我發(fā)現(xiàn)你比別的孩子更努力、更認真,更有耐心,以后一定能做出大的事業(yè)。通過這種暗示和激勵,會讓孩子更有自信。
此外,家長還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和一些獨立自主權,不要過分拘束孩子,讓他主動地去迎接一些挑戰(zhàn)。如果他(她)挑戰(zhàn)成功了,我們就贊賞、表揚;如果他(她)挑戰(zhàn)失敗了,我們就鼓勵,并和孩子一起總結經(jīng)驗,為下一次挑戰(zhàn)做準備。
經(jīng)過長期的言行上的激勵,孩子的自信心會變得非常的強,學習積極性會非常的高。而且他的腦子里會有一種“自己與眾不同”的潛意識。
第二,讓孩子知道“知識的力量”
知識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讓他變得更睿智、更理性、更有魅力。站在功利的角度,知識則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富有。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只有具備足夠多的知識,才會擁有比別人更好的發(fā)展平臺、更富有的生活,以及更聰明的大腦、更理性的思想。
父母可以帶孩子去接觸一些人、了解一些事,看看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分析這些事的前因后果,討論一下,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到談吐不凡、有條有理,被別人認可,受大家的尊重,有地位,收入也高?為什么有些人愚昧無知、平平庸庸?
當孩子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他們就會更加努力,也會更加主動地處理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第三,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父母平時滿口臟話,那孩子也會天天說臟話;如果父母情緒不好,動不動就發(fā)脾氣,那孩子的情緒也特別容易激動;如果父母不愛學習,那孩子對學習的態(tài)度就不會很端正;如果父母品行不好,那孩子的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
父母要想讓孩子熱愛學習,不懼困難,勇敢面對挫折,那他們就要做到熱愛學習、不懼困難,敢于跟逆境搏斗,跌倒了就迅速爬起來,繼續(xù)以最好的狀態(tài)面對工作和學習。
父母只有成為孩子的榜樣,整個家庭才會展現(xiàn)出一種非常適合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接受這種氛圍熏陶的孩子,骨子里面就是積極向上的。這些東西會刻到他們的基因里,成為他們一生的財富。
應該講,普通人家培養(yǎng)一位名校博士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要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這對資源、人脈先天不足的他們而言,壓力非常大。
但現(xiàn)在階層固化、內卷嚴重,我們如果不把孩子培養(yǎng)得更優(yōu)秀,他們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也不可能謀得好的工作,過上好的生活。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會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聽,希望孩子能明白讀書的好處,會努力學習,可是作用一點也不明顯。主要原因就是硬生生地講這些大道理,無法觸動孩子的內心。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感受不到,體會不到,因此學習的積極性還是不高。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應該帶他們到工地,圖書館,以及各種各樣的場所去體會一下,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只有從內心觸動他們,讓他們主動地產(chǎn)生學習動力,他們才會真正地付出努力。
注:本文內容來源江蘇教育,由江蘇招生考試網(wǎng)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整理,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