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fā)揮培養(yǎng)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要“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yǎng)基地,培養(yǎng)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毋庸置疑,面對日益復雜的全球問題和快速發(fā)展的科技革命,單一的學科知識結構已難以適應時代需求。
2024-2025年,各大高校雙學士學位加速布局,將其作為培養(yǎng)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實施路徑。目前,據不完全統計,現有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蘇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華中科技大學、南昌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云南大學等近40所高校在近兩年新增了共計117個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項目,其中超一半為“雙一流”高校。
在這些雙學士學位項目中,有36個“人工智能+”項目,占比約31%。此外,理工交叉成為了雙學位涉及的授予學科門類最高頻的組合。可以發(fā)現,雙學士學位項目的背后,是各大高校對其教學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重組。
加速布局
3月31日,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康震在教育部召開的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發(fā)展情況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學校要推出“漢語言文學+人工智能”雙學士學位項目,并且計劃今年啟動招生。而在去年,北師大的“英語+歷史學”“經濟學+統計學”“社會學+心理學”3個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項目進行了首批招生。目前,北京師范大一共獲批了7個雙學士學位項目。
僅半月后,黑龍江省學位委員會公布2025年雙學士學位項目名單,黑龍江大學“翻譯(英語)-法學”等3個項目入選,哈爾濱商業(yè)大學“中藥學+工商管理”項目入選,全省共入選5項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項目。
如今,各大高校密切宣布雙學士學位項目的確立,預示著復合型人才供給側改革的提速——既響應國家“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需求,又直面切合高校自身特色的困境,例如師范危機、文科轉型等現實挑戰(zhàn)。
各地方也在不斷推進雙學位項目的落地。
2024年,北京市共批準清華大學等15所高校的38個項目,江蘇省批準南京大學等7所高校12個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項目,并強調有關高校要“不斷總結經驗”,確保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2025年4月9日,四川省公布3個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項目,涉及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985頂尖學校。同月,云南省公布3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助力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X
全國雙學士學位項目井噴。其中,“人工智能+X”項目占比頗高,在不完全統計的117個雙學士項目中,就有36個“人工智能+”項目,占比約31%,尤以復旦大學“X+AI”23個項目為典型,這些項目覆蓋了文理工醫(yī)全領域,形成AI賦能學科的復旦范式。
這在一個方面呼應了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發(fā)布的《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文件,其中提出要全面推進智能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X”雙學位,進一步培育了我國教育的數字素養(yǎng)體系。
學科交叉的體現
除去復旦大學23個“X+AI”項目外,在其余的94個雙學位項目中,理工交叉是最高頻的組合,有17個,占比約18%。其中,“地理信息科學+軟件工程”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項目是華東師范大學2024年新增的招生專業(yè),充分繼承和發(fā)展地理學科研基礎與學科優(yōu)勢,同時探索和應用軟件工程現代信息技術,以學科融合優(yōu)勢服務國家和區(qū)域重大需求。南昌大學也將工學學科門類下的“工程力學”與理學門類下的“信息與計算科學”結合起來,形成理工交叉的雙學位,該學位將在今年首次進行招生。
不同高校對雙學位的探索不盡相同。
同樣是環(huán)境工程,北師大將其與統計學結合,培養(yǎng)能從事其交叉學科的科學創(chuàng)新、環(huán)保數據開發(fā)分析、政府統計、教師教育等工作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對準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戰(zhàn)略需求;而河南師范大學將環(huán)境工程與信息與計算科學結合起來,深度融合了環(huán)境工程和數學兩大學科,旨在培養(yǎng)能夠運用大數據分析、智能算法、復雜系統建模等手段解決環(huán)境保護領域中復雜工程問題的復合型人才。
其次是經濟學與文學組合,占比約16%,其中多數呈現為國際貿易和小語種聯動培養(yǎng)的模式。3個月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一連新增10項雙學士學位培養(yǎng)項目,結合國貿和德語、法語、俄語等10個不同語種,外國語言本就是國貿專業(yè)的學子需要精通的,廣外這一舉動使其專業(yè)培養(yǎng)更具有針對性,持續(xù)深化學科專業(yè)供給側改革。
文學與工學的結合也格外令人矚目,除了有關小語種的項目外,北師大特別推出“漢語言文學+人工智能”的雙學位項目,長期致力于數字化賦能關鍵學科領域研究,建立了許多文學相關的資源庫,例如《說文》學數字資源庫、歷代碑刻與手寫文字屬性資源庫、甲骨文拓片資源庫等專業(yè)數字資源庫??梢钥吹?,北師大的“漢語言文學+人工智能”項目并不是空中建樓閣,長期的數字化工作使雙方的融合顯得更加“水到渠成”。
影響
全國各地高校的探索,不僅服務于本校的學科交叉和本地產業(yè)升級,更為國家戰(zhàn)略儲備了在不同領域“兩開花”的新型人才。
雙學士學位因其學科的交叉融合、加上"復合能力+國家戰(zhàn)略適配"的核心競爭力,對高考學子有極大的吸引力。許多高考學子渴望通過雙學士學位項目的學習,實現“1+1>2”的效果。
在理想情況下,學生可以依托雙學士學位項目這一外在的推力去幫助自己破解學科孤島的困境,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橋梁,畢業(yè)后擁有的學位證書可以向意向機構證明自己有跨學科的復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小紅書網友關于“雙學士學位”的討論
然而,獲得雙學位并不輕松。
跨學科討論時的思維碰撞與緊密的課程安排,成了雙學位學子成長的必修課。但就像復旦大學在采訪修讀“X+AI”學生們時提到的,“雙學位是個平臺,院校搭臺,學生亮相?!?,不管是高校申請雙學士學位項目的探索,還是學生們在科創(chuàng)競賽里融合專業(yè)優(yōu)勢的嘗試,都讓“雙重身份”的定義逐漸變得更加清晰——不是簡單疊加標簽,而是真正用學科交叉的思維重構本專業(yè)的可能性。
中國農業(yè)大學首屆“動物科學+人工智能”雙學位班級召開班會,會上介紹了特別成員——智能犬,作為同學們的“科研伙伴”
如今,更多實驗室亮起長明的燈,更多學生的課程表上出現文理交錯、“四新”(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新醫(yī)科)融合的注腳。
這場始于雙學士學位的探索,或許正在定義未來的青年模樣:既深耕專業(yè)土壤,又借學科碰撞澆灌新芽,在交叉處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注:本文內容來源青塔,由江蘇招生考試網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整理,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