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教育部官網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5類5118門。其中,線上一流課程1875門,這類課程面向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開放;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728門;線下一流課程1463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868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84門。
這是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國家級五大“金課”首次一并亮相。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中,含1559門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應對新冠肺炎期間實施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此次教育部公布的5118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按第一建設單位統(tǒng)計(一門課程有多個主要建設單位的,按第一建設單位統(tǒng)計),清華大學總計170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為所有高校中最多;北京大學緊隨其后,被認定102門;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被認定課程數(shù)為60及以上。
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數(shù)在50門及以上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
一是課程質量高,一大批兩院院士、資深教授踴躍參與一流課程建設,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等知名學者領銜建設的課程也出現(xiàn)在名單中。
二是課程類型多樣,既有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課,也有公共基礎課、通識課、思想政治課;既有理論課,也有實驗課、社會實踐課。
三是參與范圍廣,首批一流課程來自于639所本科院校,既有“雙一流”高校課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課程,實現(xiàn)了所有本科專業(yè)類全覆蓋。
四是示范效應強,課程突出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課程建設新理念與各學科專業(yè)的結合,有效推動優(yōu)質資源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更大范圍內應用共享。
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教育部將通過使用評價、定期檢查等方式,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繼續(xù)建設進行跟蹤監(jiān)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內,未能按照各類課程要求開放共享或持續(xù)建設的課程,將取消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資格。
以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建設單位統(tǒng)計
注:本文內容來源教育部及軟科,由江蘇招生考試網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