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火熱的夏天,福建工程學院終于成功更名為“福建理工大學”。
幾代人的努力一朝得償所愿,“福建理工大學”的校名被鐫刻成金字印在了新生的錄取通知書上。
這無疑是一針強心劑,激勵著更多學院在更名大學的道路上一路飛馳。
多校,擬更名為理工大學
隨著福建理工大學的確立,廈門理工大學也有了急迫之感。
在廈門市教育局發(fā)布的《關于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20233104號提案辦理情況答復的函》中,在“做優(yōu)本地高等教育資源,促進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措施與成效方面,提到:廈門理工學院更名為廈門理工大學工作已列入省高等學校設置“十四五”規(guī)劃中,正穩(wěn)步推進。
而早在2019年,湖南理工學院“申大”的相關事宜就已經上報給了教育部。
湖南理工學院的辦校歷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創(chuàng)建的湖濱大學,距今已有百年。2003年,學校的前身岳陽師范學院正式更名,湖南理工學院沿用至今。
進入“十四五”,在建設成一所綜合性的理工院校上,湖南理工又定下了一個新的建設目標,確定了改辦大學和建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兩大任務”。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發(fā)現,已有超過5所的理工學院都發(fā)出了申大的信號,希望能把校名后綴里的“學院”改為“大學”。
理工大學,實力強勁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在連一個鐵釘都要進口的狀況下,我國從“落后的農業(yè)國”發(fā)展為現在的“基建狂魔”,離不開理工科的發(fā)展和貢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口號,塑造了幾代人對于自然科學的熱情。
“理工大學”,成了一塊響亮的金字招牌。在147所“雙一流”高校中,就有8所理工大學的18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
在教育部主持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理工高校斬獲了30個A類學科。其中,作為“雙非”院校的長春理工大學和河南理工大學,其光學工程和安全科學與工程科學在全國高校中排名前5%~10%,實力強勁。
日前,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請求加強對長春理工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支持”,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廳的官方回復:
我省已實施“世界一流學科”培育項目,通過資源整合,政策扶持和加大投入等舉措,重點支持長春理工大學光學工程等具備較好發(fā)展基礎、具有鮮明優(yōu)勢特色、形成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的學科,加快實現內涵發(fā)展、特色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力爭使若干學科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創(chuàng)辦的長春理工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培養(yǎng)光學專門人才的高等院校,也是全國唯一獲得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雙非”高校。
作為“兵工七子”高校之一的長春理工大學,在激光、光通信等方面取得上千種研究成果,為我國兵器工業(yè)培養(yǎng)輸送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為我國北斗工程、載人航天等領域保駕護航,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光學英才搖籃”。
更名不易!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更名為常州大學的7年后,江蘇工業(yè)學院錄取分數線躍居至一本線;瀘州醫(yī)學院在更名西南醫(yī)科大學后,和當地政府建立戰(zhàn)略合作關系,瀘州市每年投入1000萬用于學校科研基金……
一個好校名,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在中國家長的心中,依然秉持著樸素的“以名識?!钡膿裥藴剩捍髮W當然好過學院,帶有“理工”、“科技”的學校自然好過“農業(yè)”、“紡織”……
只是長路漫漫,更名這條路并不好走。
盡管廈門理工學院迫切地希望更名為“廈門理工大學”,但對照教育部更名大學標準,廈門理工學院在生師比、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科研成果等方面還有差距。
在《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guī)定》中,教育部對“學院”和“大學”進行了層次分明的劃分,在硬件設施、辦學規(guī)模、學科專業(yè)、師資隊伍、教學科研等方面都有著具體數據的規(guī)定。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處于政府強勢主導的模式,資源配置大多依賴于政府的分配。不同的層級往往意味著不同的教育資源,以經費來說,“985”“雙一流”大多高于地方院校,同在浙江,2022年經費預算寧波大學比嘉興學院整整高出14億元。
隨著教育部的更名工作已經重啟,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有一批高校即將迎來自己的新名字。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實現更名大學的建設目標,越來越多的高校舉全校之力,力爭夢圓!
注:本文內容來源青塔,由江蘇招生考試網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編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