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南京大學認證高中學分”的消息引發(fā)了互聯(lián)網(wǎng)熱議。南京大學官網(wǎng)顯示,該校向13名入校不久的大一新生頒發(fā)了0年級課程“1學分”證書,這些學生都是在高中期間參與學習南大相關課程,并通過審核認定,并獲得相應學分的。
【相關閱讀】:高中選過的課,大學還能拿學分!南大率先實現(xiàn)“學分互認”
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表示,學校啟動了中學生英才計劃,在江蘇省兩所學校分別開設了語文閱讀課程和地球與空間科學探索課程,完成課程的南大新生即可在進入大學后獲得學分。陸延青稱,中學生英才計劃的目標是把大學課程送進中學,讓學生進入大學后更好地接受高校的育人理念。
其實,“大學認證高中選修課學分”并非新鮮事物,早年間就有高校推出過類似舉措。
2013年,浙江大學向湖州45名高中生提供了學習一門大學通識課程的機會,并授予了通過考核的學生浙大學分。同一時期,上海理工大學也在該校的附屬中學推出了大學選修課程。2003年,廈門的雙十中學就開設了由廈門大學教師開設的多門選修課,選修了課程的高中生如果進入廈大,就能獲得廈大認可的學分。
“但是這么多年來,大學認定高中選修課學分這件事依然只是個別現(xiàn)象,并不具備普遍意義?!?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要推進高中和大學課程之間的銜接,學分認定并不是重點舉措。
“學分認定”是舶來舉措
熊丙奇介紹,“大學認定高中學分”是外國教育系統(tǒng)的一種做法。例如,美國有一種名為AP學分的考試體系,是大學本科先修課程的一部分。它允許學生在高中階段修讀大學水平的課程,并在完成課程后參加AP考試。考試通過后得到的AP學分得到許多大學的承認,學生進入大學后可以免修相關課程。
“我國的教育考試體系不同于美國,個別大學、中學推出的一些合作項目僅具有象征意義。如果要搭建一個類似于AP學分的考試體系,就需要改革我國的高中教育體系和高考制度,這又涉及教育公平等重大問題,需要嚴密論證和統(tǒng)籌實施?!毙鼙嬷赋?。
目前,大學學分互認、職業(yè)普教學分互認等在我國依然面臨著瓶頸,熊丙奇認為,這些領域學分互認的緊迫性更高,即使要推進大學認定高中學分,也要以這些領域的突破為前提。
“‘高(中)大(學)銜接’值得關注,但學分認定并不是必需的?!毙鼙嬲f,多年來,他一直秉持這種看法。
前些年,有高校提出過成立“大學聯(lián)盟”的想法,由多所大學與多所高中合作,聯(lián)合開發(fā)課程并制定考核機制,并認定課程學分,但這一提議并未有大的進展。
“我國目前的高考制度決定了,絕大多數(shù)學生和學校都會把注意力放在高考上,無論是‘大學選修課’還是‘大學學分’都沒那么重要。要提升‘高大銜接’的質量,還是得從改進招考制度入手?!毙鼙嬖u論說。
高中大學課程存在斷裂
“上大學之后,我們同專業(yè)的同學經(jīng)常開玩笑說,原來高中時學習的生物知識很多都是‘錯’的。”就讀于江蘇某高校生物工程專業(yè)的大學生侯波(化名)告訴記者,由于生物學是一門現(xiàn)象復雜、特例很多、不斷推陳出新的科學,高中生物課本難免會出現(xiàn)歸納過于簡單或觀點過時等問題。
“大學課程強調(diào)實驗探索和結論的開放性,但高中課程是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我們在高中和大學學到的知識乃至思維方式會存在一些矛盾?!焙畈ㄕf。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洪修介紹,“高大銜接”之所以出現(xiàn)如上問題,確實是由于高中和大學的教學目標不同,高考這根“指揮棒”也在發(fā)揮作用。
比如,高中課程通常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育,大學課程則更注重專業(yè)性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兩者間的育人目標存在一定斷裂。這直接導致高中與大學課程在目標與理念上的銜接缺少漸進性和系統(tǒng)性。再比如,高中課程內(nèi)容強調(diào)客觀性和準確性,尤其在高考“指揮棒”下追求課程內(nèi)容的確定性和答案的唯一性。而大學課程內(nèi)容強調(diào)前沿性和創(chuàng)造性,倡導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的批判性思考。不同的內(nèi)容選定標準使得高中與大學間的課程內(nèi)容難以銜接。
“舉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早在2018年,就有學者表示,高等數(shù)學中經(jīng)常涉及三角函數(shù)、反三角函數(shù)的求導與積分運算,但高中教材中對三角函數(shù)積化和差公式、反三角函數(shù)等涉及很少,甚至不作要求,且對極坐標系、不等式、參數(shù)方程等內(nèi)容也進行了一定程度削弱。然而,這些內(nèi)容在大學數(shù)學的極限與連續(xù)、微積分運算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大學數(shù)學教材中也沒有介紹。這勢必會影響大學數(shù)學的教學?!崩詈樾拚f。
對于數(shù)學課程內(nèi)容銜接的問題,來自上海的侯波也深有感觸。
“我讀高中的時候,上海的高中還不教導數(shù),導致我們進入大學后學習高等數(shù)學比其他省市的同學更不適應。我們上海同學都開玩笑說,沒想到自己才是‘困難戶’。”侯波笑著說。
“高大銜接”需要科學的體系
李洪修指出,相較于高中,大學階段的知識體系更具專業(yè)性與抽象性。這意味著要有效推進高中與本科的課程銜接,就需要打通兩階段的知識體系,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上進行落實。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和高中都需要付出努力。
“不同學段的教師應注重對學科邊界的模糊和淡化,優(yōu)化教學方式,采用跨學科、主題式、情境化教學等,強化教學情境設計,通過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更真實的情境與場域中體悟知識,提升能力和品德。”李洪修說。
此外,高校應轉變以往“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課程,轉向體驗化、探究式、活動型的課程內(nèi)容,以此降低本科低年級階段課程內(nèi)容的深度與廣度。
李洪修提及,讓優(yōu)秀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學分互認”依然是個可以探索的方向。在教學評價方面,學校應該建立德智體美勞等多個維度的評價體系,形成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最終達到不同學段的“教-學-評”育人要求,推動高中與大學課程有效銜接。
熊丙奇提醒,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依然是重中之重,直接影響著學校推進“高大銜接”以及學生配合相關改革的積極性。要讓“高大銜接”不流于表面,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個繞不開的問題。
“總之,‘高大銜接’是一項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整個教育系統(tǒng)還需要開展長時間的探索和積極的嘗試?!崩詈樾拚f。
注:本文內(nèi)容來源科技日報,由江蘇招生考試網(wǎng)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編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