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是青春期最常見的心理,有人說這世界為什么進步,就是因為這一代人不怎么聽上一代人的話;也有人遺憾到:為了逆反而逆反,導(dǎo)致意氣用事看見坑也要往里跳。
如何控制逆反心理,表面“拒絕”,內(nèi)心“接受”呢?江蘇招生考試網(wǎng)小編認為,逆反原因可歸為以下幾類:
1.“這個不能做”帶來的逆反
“這個不能做?”對于人類而言,這句話潛臺詞不就是:“這個你一定得試試”。
“潘多拉魔盒”故事,大家都聽過,越是禁止的東西,越能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如果沒有能為我們所接受的充足理由,禁止本身就會引起一系列假設(shè)、推測,讓我們產(chǎn)生想要探究、違背禁止的條件反射。這在心理學(xué)上,也被稱為“禁果逆反”。
2.“嘮叨”帶來的逆反
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jié)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刺激強度過大、刺激時間過長,或機械、無間隔地進行重復(fù),就會引起一種逆向態(tài)度。在過多的刺激和強調(diào)后,往往會引起極其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這種情況,學(xué)名叫做“超限逆反”。
3.“講道理”帶來的逆反
在這個年代,“講道理”擔(dān)當(dāng)?shù)闹醵家呀?jīng)淪落成“在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足以說明我們真的聽膩了道理。相傳某知乎最強答主,依靠一邊回答,一邊編故事,已經(jīng)擁有100多種傳奇人生。
''實名反對最高票!''如今幾乎變成了知乎的答案鐵律,無論一樓的人說了啥,在二樓眼里永遠是你說的都不對,我說的才對。于是道理聽的越多,越難以相信,越容易產(chǎn)生對信息的逆反和抗拒。
長此以往,我們不但不會再接受傳播者傳送的信息,更容易以為傳播者在欺騙他,從而產(chǎn)生“信任逆反”,對信息源采取懷疑、不信任,消極抵制的態(tài)度。
4.“特殊場合”帶來的逆反
人在特定的時間、場合處于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如果引導(dǎo)者不顧所處情境,就會誘發(fā)情感障礙,產(chǎn)生逆向、排斥態(tài)度。
有時,我們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到?jīng)]人的地方也像給父母、給老師認個錯。怕就怕,在親戚朋友前被爸媽批評;在全班同學(xué)面前被老師批評;在心儀的女生面前被任何人批評。
5.刻意的逆反
認為外界對自己進行控制,使自己感到行動自由受到威脅,就可能拒絕本來愿意去辦的事,甚至故意去做與要求相反的事。
6.“別人家的孩子”帶來的逆反
小時候:你看看別人家孩子考了100分,你怎么做不到?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大大方方的,怎么你見了親戚招呼都不敢打?
中學(xué)時: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一直是班長,怎么你連個課代表都當(dāng)不上?你看看別人家孩子,鋼琴彈得多好,我給你花這么多錢報班真是打了水漂。
上大學(xué):別人家孩子都利用課余時間打工,不向家里要生活費,怎么你假期都不出去工作?別人家孩子大學(xué)期間考了一堆證書還找到了大公司的實習(xí),你在干嘛?
此類因外界與自我之間評定差距過大而導(dǎo)致的逆反,也叫“評定逆反”。
逆反心理不只存在于青少年,作為一種普遍心理它存在于人的各個年齡階段。很多人明明知道對方是對的,是為了自己好,但就是不聽,或者故意反著來。
在小編看來,逆反沒什么大不了,需要注意的是別被別人給“反向控制“了。你讓我這么做,我偏要反著來,那不還是受了別人的影響嗎?其實本質(zhì)上和沒主見的人沒什么區(qū)別。
總之,逆反不重要,重要的是,別被無意的、刻意的逆反情緒控制。想清楚了,再決定是“逆反”還是“接受”吧。
注:本文內(nèi)容來源高中學(xué)習(xí)資料庫,由江蘇招生考試網(wǎng)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綜合整理,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