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高考的臨近,很多同學在最后沖刺復習和模擬演練中出現(xiàn)這樣一些問題,比如考前可能過度擔心成績好壞,在日常復習中如遇到一些困難、失敗,甚至包括一些生活煩事不順,總是把它與高考結果掛勾,認為高考的天要塌了,導致情緒泛濫,復習節(jié)奏失衡,患得患失,遇事敏感,與人關系緊張,甚至出現(xiàn)焦慮、失眠等。又如考前總是問自己,“我一定不能考砸,如果失敗了怎么辦”等。這就是“瓦倫達效應”的典型表現(xiàn)。
瓦倫達效應是源于美國鋼索表演藝術家瓦倫達的一次表演。他在一次重要演出中,因心理壓力過大,過度擔憂事情的結果,總是患得患失,導致發(fā)揮失常,動作失誤,從高空墜亡。心理學家把這種現(xiàn)象命名為“瓦倫達效應”。簡單來說,瓦倫達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做事情時,太過于看重結果,而產生焦慮、緊張等情緒,進而導致表現(xiàn)不佳甚至失敗。瓦倫達效應其實質就是過度關注結果,情緒化過程。其危害是催生出焦慮,甚至恐懼,難以集中注意力在當前的行動或任務本身,學習的流暢性受到干擾,細節(jié)出現(xiàn)疏忽,導致表現(xiàn)不如人意,甚至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如何克服?
一、要堅定信念。
任何成功都是在曲折性中前進,出現(xiàn)這個問題只不過是拼搏高考的一個檻。要堅信高考奮斗路上的風風雨雨是對自己最好的磨煉,每一次磨煉都為成功鋪就一塊基石,一帆風順固然人之所往,暫時的困難未必就是深淵。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氣概和斗志,經歷風雨的高考才是真實的人生。
二、辯證地看待結果。
一要把握好“火侯”,凡事要適度。所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過度的關注事情的結果,就會導致產生不斷地壓力,變得緊張不安,就越難以達到最佳狀態(tài)。二要一分為看待來看待成功與失敗,事物都有兩面性,失敗在某些方面也會成為我們成長前進的動力,不一定是壞事。我們應該以平常心看待結果,不要把它過分放大,看待結果要務實,在最后沖刺中一口吃個胖子或期望不切實際的結果往往導致空想。
三、接受不完美,用成長型思維思考。
不是每張試卷都要滿分,把備考實力正常發(fā)揮就是成功。高考結果無法100%掌控,但每一天的復習質量可以掌控。允許自己偶爾犯錯或狀態(tài)波動,不因小失誤否定整體努力。
用“成長型思維”替代“結果焦慮”,把每次模擬考視為“發(fā)現(xiàn)漏洞的機會”而非“最終審判”。遇到問題時,提醒自己,這題暴露了我的薄弱點,解決它就是在進步。
四、專注當下,注重過程。
1、緊跟節(jié)奏,全力以赴。當前在干什么?三輪復習一集中模擬演練,不要瞻前顧后,前怕狼后怕虎,糾結一、二輪沒復習好,糾結后面是綜合演練了但很多問題沒解決,是不是補基礎,補差科等,患得患失,甚至疑神疑鬼,導致該做的沒做好。正確做法是積極演練,積累實戰(zhàn)經驗,查找問題,以題帶點,以題帶面,查漏補缺,回歸基礎,回歸思維,回歸本質。
2、關注過程,向細節(jié)要分。備考過程分很多環(huán)節(jié),要把每個環(huán)節(jié)做細。明確有哪些環(huán)節(jié),分哪些方面,有哪些要求,應對措施、方法是什么,注意什么問題等。通過每天考測→講評→反思→修正,爭取爭取每天每科每個細節(jié)得一分。建議每天要列清單,于忙碌中梳理得失。
3、增強抗干擾能力。專注本身就是一種能力,投入前不要總想著成功還是失敗,不要總想自己行不行,不要介意別人怎么看,甚至嘲諷和冷眼,擯除內心雜念過多,理性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相比結果,更應該關注為結果鋪路的過程。
“瓦倫達效應”的反面是“專注紅利”。當你不再糾結“考不好怎么辦”,而是每天問自己“今天如何比昨天進步一點”,那些曾讓你分心的壓力,反而會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力。高考終會結束,但你在高壓下培養(yǎng)的專注力與抗挫力,將成為未來更寶貴的財富。最后沖刺,愿你像匠人打磨作品一樣對待每一天一一不問成敗,只求極致。
為助力新一屆高考生和家長及時了解最新的高考資訊、綜評、強基等升學途徑、志愿干貨、學習技巧、復習資料、各地??荚嚲淼刃畔?,我們給大家建立了【招考網】江蘇高考交流群。
歡迎添加蘇小招微信(sxz028),發(fā)送:高考年份(如:2025高考),即可邀請您進群學習交流,還可以領取下方海報中任意一本電子版資料!
注:本文內容來源網絡,由江蘇招生考試網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編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